一文看懂供销社的前世今生,到底是离开还是回来?其实他一直都在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新中国迎来了70多个春秋,社会面貌焕然一新,众多旧时的制度与机构,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,成为了过往云烟中的一部分。就拿供销社来说,身为一个80后,儿时的记忆里还能依稀捕捉到它的影子,那时候,供销社无疑是县市中的标志性存在。然而时光荏苒,各式各样的商店、百货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在繁华热闹的街道上,供销社的身影早已难觅。这或许会让人误以为,供销社已被市场的洪流所淘汰。但其实,这都只是人们的误解罢了,供销社一直都在,从未真正离去。

【一、供销社的历史比共和国久远】

说起来,供销社的年头比咱们国家的历史还要长。早在共产党刚开始那会儿,供销社这种经济模式就被创造出来了。党刚成立那会儿,特别看重带动工人们行动起来,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,上世纪20年代,还发起过好几场大规模的工人运动,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是那会儿挺有名的一场。

1922年,毛主席和李立三等领导人一起努力,办起了安源路矿工人自己的消费合作社。这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建立的首个,也是当时独一无二的合作社,工人们自己当家作主,负责经营和管理。这个合作社主要卖些大米、面粉、粮油、布料、鞋子衣服这些日常用品。东西都是从长沙买回来的,铁路工人会顺路带过来,不用付运费,所以价格比外面便宜,让工人们不用被奸商坑。可是,合作社经常缺钱,货物经常不够用,这可怎么办呢?我们党又想了个新招,让大家入股,还能分红。工人们觉得合作社是为了大家好,都抢着买股。就这样,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越办越红火,给以后建国发展供销社提供了不少好经验。所以说,供销社不光是和新中国一起长大的,也是和我们党一起成长起来的。

【二、供销社的性质究竟是什么】

供销社真是个挺特别的存在,主要因为它那不太明确的性质让人捉摸不透。它名叫供销合作社,可究竟是谁和谁在合作呢?它的本质是啥?又到底是为了啥而存在?弄清楚这几个疑问,我们才能搞明白供销社过去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。

不少人都误以为供销社是国家经营的。在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,农村里有句俗语广为流传:“八辈子修不来供销社的工作”,意思是谁能在供销社任职,就如同在政府部门上班,捧上了国家的铁饭碗。但实际上,供销社是由农民出资入股建立起来的,那些出了股的农民就被叫做社员。从1949年到1955年,短短几年间,农村供销社迅速壮大,社员数量达到了1.5亿,参与供销社的农民社员占比超过了农户总数的九成。这是衡量供销社性质的一个关键指标,换言之,那时候的供销社,是农民集体所有的。

尽管供销社的运作资本不仅仅依赖于农民的入股资金和盈利积累,还包括了国家的资助以及从银行获取的贷款,但这些外部资金并未转变供销社的本质属性。不论是国家的资助,或是银行的贷款,最终都转化为了供销社可自由支配的自有资金,而且供销社盈利后仍需向国家缴纳税款。因此,不能单凭供销社使用了国家资助或银行贷款,就断定其性质转变为国有,它本质上依然是农民集体的。

咱们建立供销社究竟是为了啥目的呢?

1950年,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应运而生,它肩负起统筹管理全国供销、消费、信贷、生产、渔业及手工业等各类合作社的重任。这足以说明,合作社是新中国为了整体规划国家经济,特别是农村经济而精心布局的一招大棋。
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体制的不断革新,供销社经历了多次性质上的转变。它起初由集体所有制演变为国有制,但之后又从国有制回归到了集体所有制,重新采用了合作商业的经营模式。

1954年,国家制定了一项新规定,就是让国有商业和供销社在城乡各有分工,国有商业不允许进入农村地区。不过供销社能赚钱,因此国营行业就跟供销社合并到了一起。供销社的资金,除了股金这部分,剩下的都转成了国家的钱。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,国有商业和供销社经历了两次合并又两次分开的过程。但不管怎么变动,它们始终都在为农民服务,这个初心一直没变。

80年代,改革开放的大潮下,供销总社和商业部合并在了一起,但供销总社的名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,尽管它不那么显眼,但仍能看到供销社的标志。虽然它的影响力不如以往,但它一直都在,没有消失。那这时候的供销社,到底是国有的还是集体的呢?从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的《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》来看,供销合作社由全民所有制改回了集体所有制,目的就是要把供销社打造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。这就是供销社的新定位。

之前提过,供销社刚开始,是农民们一起凑钱办的合作经济组织。但在后来的日子里,农民出的那股钱只是供销社资金里的一点点,而且很多农民也没从供销社捞到多少好处,所以他们就想退股。当初大家入股的时候,就说了,想入股就入股,想退股就退股,全凭自愿。可要是农民都把股金退了,那供销社的性质就变了,跟其他商业组织没啥区别了,就不再是生产生活资料都属于集体的合作经济组织了。这跟国家一直强调和坚持的供销社集体所有制,是完全相反的。所以供销社不是退不起那股金,而是根本不能退。所以后来,供销社进行了股金和股息的结算,还想办法让更多的农民入股,好让农民们满意,让农民们信任。

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,国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新文件,重新建立了全国供销总社,并不断推进供销社的进一步改革,但有一点是明确的,那就是供销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绝对不能动摇。进入90年代,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各类私营工商业迅速崛起,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。曾经习惯于市场垄断地位的供销社,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,再也不能轻松混日子了,它们该如何维持运营呢?

【三、天崩地陷和浴火重生】

上世纪90年代中叶,长达四十载的票证岁月正式落幕,国家不再实行商品统购统销的政策,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,各类商品琳琅满目,供销社曾经的卖方市场局面彻底成为历史。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,迅速占据了原本属于供销社的市场份额,那些往日热闹非凡的供销社,如今生意萧条,顾客稀少。

对于供销社来说,若想继续存在,就必须在挑战中完成转变。在这个过程中,有的成功站稳了市场的最前沿,而有的则被时代的浪潮冲刷得无影无踪。

供销社在转型路上没有现成的例子可借鉴,只能一步步摸索前行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农民自己生产自己销售,供销社必须在服务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基础上找到出路。有个县的供销社投入了800万养鳗鱼苗,结果全赔了。这并不是供销社不努力,而是技术、管理以及对市场动态的把握都滞后于时代,另外,权责不清也是个大问题。以前总想着靠集体,没意识到个人积极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,以至于赚了赔了都是集体的,人人都有份,又都不用负责,那谁还愿意出力呢?相反,有的供销社带动职工一起干,供销社出大部分资金,职工出小部分,这样每个人的利益都和供销社的兴衰紧密相连,谁还会不关心呢?

有些供销社在变革中成功捕捉到了时代的风向标。到了90年代,山东莱阳县供销社接到了韩国的市场订单,他们便发动两个乡的农民种植芋头,接着负责收购这些芋头,还建起了冷库进行储存和加工,再分批次地将芋头销往韩国。在这个过程中,从组织种植到收购、储存、销售,供销社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服务,还积极参与了市场运作,最终实现了盈利。

【文史君说】

不论是遭遇的挫折所带来的启示,还是取得的成就所积累的智慧,都能为后来之人提供宝贵的参考。在当今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背景下,继续壮大供销合作社这一经济模式,与国家全力促进农业、农村、农民发展的初衷不谋而合。任何对农民与国家有益的经济组织形式,都理应获得充分的鼓励与支持。供销社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期望它能迈向一个光明的未来。

吴正楠与陈淑雅在2006年9月20日的《甘肃经济日报》上发表文章,题为《一个行业兴衰的更迭历程》。

《供销社的发展历程概览》,来源于《中国民商》杂志2015年8月刊。

周清杰在《北京工商大学学报》2012年第1期中探讨了“我国供销合作社经济属性的奥秘”。

季晓莉在《中国经济导报》2008年12月18日发表文章,标题为《从1988到2008,他与供销社的故事——大变革时代个人经历的缩影》。

温州市供销合作社在《供销社的实践 王乃亨文稿选编》一书中,于2000年发表了名为《浅谈供销社社员股金问题》的文章。

中国纪念馆领域的专业组织——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,推出了《中国纪念馆珍贵文物故事》一书,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发行。

(作者:浩然文史·青骢马小史博士)换种方式来说,内容依旧围绕原意展开:这番话换个讲法便是,力求避免与原文太过相似,同时让语言更加贴近大众,不改其本意。核心意思依旧,字数也相差不多。当然,文中提及的人物名字和信息来源,依旧保持原样,不做变动。

这篇内容出自文史科普领域的自媒体“浩然文史”,为原创佳作,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发或复制!

本文里的图片,除非有特别标注,不然都是来源于网络搜索的结果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麻烦您联系作者进行删除,感激不尽!

浩然文史是一个全部由博士组成的文史知识分享自媒体,在各大主流平台上都是备受认可的文史类优秀创作者。他们致力于让深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,同时也让有趣的内容蕴含更深的思考。无论你是对古代历史感兴趣,还是对现代考古文博有热情,都可以来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(id:haoranwenshi),获取更多精彩内容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